市政协视察我市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运行情况

时间: 2016-08-19 来源: 点击量:

  811,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视察我市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运行情况。市政协主席高润川,副主席殷波、马学锋、胡贵才,党组成员闵云万,秘书长邹显树和各专委会负责人参加视察;市政府副市长袁明、市政府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应邀参加视察和座谈;灌口街道平义社区、胥家镇金胜社区、华诚助老服务中心、上善社工负责人及服务对象代表参加座谈。 

  视察组一行实地视察了平义社区、金凤社区、金胜社区三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运行情况后,在民政局进行了集中座谈。座谈会上,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了我市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运营情况,参加视察的政协委员和应邀参加座谈的社区负责人、运营方负责人及服务对象代表围绕进一步完善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运营相关工作作了发言。 

  近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总体呈现群体数量大、比重增幅快的特点。据统计,我市截止目前共有户籍人口62.05万人,其中60岁以上13.2万人,占21.2%。按照国际标准,我市人口早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在“421”家庭模式下,人口老龄化加快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同时并存,我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养老问题日趋突出。2012年开始我市逐步探索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社区,按照民政局牵头、乡镇(街道)管理、社区具体负责,社会组织运营的方式,为辖区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和低保残疾等经济困难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逐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格局。 

  市委、市政府及民政等部门、乡镇(街道)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为民办事实目标,今年还列为重点民生目标。坚持立足全域、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看得见、摸得着、老年人得实惠为目标,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运营工作。一是采取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制定政策、明确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选点,建章立制、规范建设,摸底调查、建立台账五项举措,大力推进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有序建设;二是坚持一建设标准、统一资金使用标准、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形式四项统一,促进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规范运作;三是着力强化服务质量、强化社会组织专业化培育两个强化,促进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健康发展。 

  2014年至2015年,全市共投入1466.53万元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3个。按照成都市2015年至2017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方案,今年我市将新建53个,2017年新建60个。建设完成后,我市将有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56个,其中农村社区91个(含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个)、城市社区65个,基本达到覆盖城市社区100%、农村社区80%。今年我市的53个建设点位已完成选址、资产调剂,全面开始建设,预计11月底全部完成。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城乡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部分建成点位获得省市表彰。在已建设完成的点位中有2个点位获得四川省示范点位称号,有5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点位分别获得成都市一、二等奖。二是运营组织不断强大。从去年开始,我市要求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后,采取比选方式,全部交由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社会组织运营,提升照料中心的辐射力和服务能力。目前承接我市日间照料中心的既有成都市连锁运营的华诚专业机构,也有我市实力较强的上善社工、春晖社工,同时也催生和培育了中兴两河为老服务中心、阳光社工、融祥社工等社会组织。三是服务形式不断创新。除提供日常便民服务以外,还制定菜单式服务项目,由老人自行选择,多方位满足老人需求。 

  视察组对市委、市政府及民政等部门、乡镇(街道)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作和取得的建设运营成效表示赞赏。一致认为,养老问题是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是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对策,是真正为民办实事。就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运营工作,视察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科学推进建设。一是科学规划照料中心选址。不论是采取新建、还是采取存量房源调剂,都应结合服务对象的聚居情况、运营成本、运营效果等综合考虑。对采取存量房源调剂的,市国资部门还应考虑位置、楼层等因素,尽量方便服务对象。二是科学安排建设周期。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衔接,以保证建设质量和运行效果为标准,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 

  二、切实加强监管。一是加强对第三方运营机构的资质审查和日常监管;二是加强对照料中心相关设备设施安全运营的监管;三是加强对照料中心餐饮卫生和代卖商品的价格、质量的监管;四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合理配置人员,同时建立员工培训机制,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卫生、安全、沟通技巧等内容培训,逐步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和持证上岗比例。 

  三、建立评价体系。建立针对性强的服务对象准入评估机制,充分评估老年人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和个人意愿,提供个体化的服务。在此基础上,由服务对象动态评估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质量,促进日间照料中心规范、快速发展,逐步建立日间照料中心的评价体系。 

  四、提升运营实效。一是对已经建成的43个照料中心的运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运营得好的要总结经验继续提高;对运营差的要分别不同情况采取措施研究解决。如,蒲阳镇金凤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由于离服务对象较远,可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社会组织进行运营,盘活现有资源。二是根据《成都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施办法》有关精神,建议市财政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后期运营监控补贴机制,每年对每个农村点位、城市点位经过考核、测算和评估,分别给予适当的运营补贴,并将其纳入我市财政年初预算,促进日间照料中心常态化、持久化运营。 

  五、创新运营模式。一是注重吸引有经验、实力强的社会力量加入日间照料中心运营管理,创新服务项目,结合辖区的老年群体需求实际,确定重点服务项目,并逐渐扩展和深入,实现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治疗、健康护理、文娱活动、社工辅导等内容,提升为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开发诸如上门服务和临托等个性化服务,扩大服务的覆盖面,从而提升自身运营能力,增强运营方的服务功能。二是倡导和协调文化、卫生、科技、高校学生、辖区义工志愿者、社区低龄老人等社会资源到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公益活动,丰富日间照料中心活动,降低运营成本,形成政府、运营组织、社会力量的合力,实现日间照料中心的持续健康发展,使之真正成为老年受众的心宜之家,快乐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