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委员提案综述

时间: 2014-04-15 来源: Admin 点击量:

  市政协第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和闭会以来,委员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都江堰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和群众关心的问题,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以提案和建议的方式建言献策。截止3月25日,共收委员提案251件,经审查立案233件,转建议18件。立案的233件提案中,主席会议建议案2件,重点提案案6件,一般提案225件,委员提案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我市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管理方面,涉及经济建设的提案94件,占41.4%,涉及城市建设管理的提案69件,占30.4%,两方面的提案占总提案的71.8%。今年集体提案和联名提案明显增多,联名提案达到43件,集体提案4件。现将提案内容综述如下:

  一、主席会议建议案 

  ㈠关于抓住国际猕猴桃大会契机,大力提升我市猕猴桃产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我市现有猕猴桃种植面积12万亩左右,涉及16个乡(镇),1.2万户,3.1万人。2013年总产量2.7万吨,总产值2.2亿元,占全市种植业收入11.7亿元的20%,3.1万种植户人均收入7100元,是种植区域内农户及从业人员的重要收入来源。当前猕猴桃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品种老化、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一致性较差、品牌不、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深加工水平较低、品牌宣传和营销工作较薄弱等。建议:1、强化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锁定高端市场。充分利用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开展新品种培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同时完善良繁体系建设,配套高标准的猕猴桃品比园、母本园、采穗圃和良繁基地,示范推广新优品种,丰富品种配置,立足我市实际推进品种改良。2、强化项目带动,推进全域有机标准生产,依托成都市龙门山十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提升和四川省重点县建设项目,重点推进向峨国际猕猴桃风情小镇项目、猕猴桃博览馆项目、猕猴桃标准化基地提升建设项目、猕猴桃工程技术中心项目等,搞好万亩猕猴桃出口备案基地建设。3、强化投入品监督管理和疫病防控力度,确保果品质量安全。健全猕猴桃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猕猴桃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安全可靠,严格规范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等生产投入品的使用,定期开展土壤检测和猕猴桃果品的农药农残检测,严格控制膨大剂等生物调节剂的使用,通过统一配送农资,统一产品检测,以确保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4、深入挖掘产业潜力,提高总体经济价值。打造深赋文化底蕴的系列深加工产品,完善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5、加大品牌宣传营销力度。加快培育顶级品牌意识,由政府主导采取差异化手段,通过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全程追溯体系、品牌包装、形象宣传、推介会、展览会等多元化推介形式,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都江堰猕猴桃”公共品牌和代表行业顶级品牌的“青城猕猴桃”高端品牌。在大会上采取发表“产业宣言”,发布新品种等行动,把我市猕猴桃产业的未来定位高调地宣传出去,成型下来,使大会成为都江堰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转折点和新起点。

  ㈡关于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管理,健全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的建议 

  目前城乡污水处理体系运行和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污水收集、处理的效果不佳,管网建设尚未完善,组网运行能力较弱,雨污管建设覆盖不到位,雨污分流程度较低,对地下管网规划、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等等。建议:1、制订科学的排水专业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应建立统一协调机制,由一个责任主体负责修订排水专业规划。2、科学实施城市雨污分流、加快污水末端收集管网建设,踢好“临门一脚”。3、建立污水管网评价管理机制,按权属、管网等级进行管理,建立、完善城市排水设施统计管理台账,建立管网设施的评价标准,明确污水管网产权管理范围,按权属进行管护,对污水管网主干管、次干管、支管等进行分级管理。4、加强对污水管网的日常监测、资料共享和新建协调工作。5、逐步实行污水管网运行、维护的市场化管理。

  二、重点提案 

  ㈠关于加强古城区旅游功能配套建设的建议 

  古城旅游的发展是我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存在业态不合理,特色不明显,文化挖掘、开发不够,旅游配套不完善,管理尚须提高等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在建筑形式、休憩休闲小品、路标路牌、街灯照明、绿化景观等方面加强建设,积极引导具有特色的酒店建设,加速打造具有茶马古道遗韵的西街业态,加快古县衙的建设;以城隍庙、文庙、水利府、县衙、名人故居、小型专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为载体,对都江堰特有的民族融合、和睦发展的历史文化、府衙文化、庙宇文化、水文化、休闲文化等进行挖掘,对茶马古道、城市桥梁、河道、古井等传说进行整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适当设置游客可以参与的亲水设施、民间小吃、茶叶炒制、玩具制作等游客参与项目,给古城增添旅游的情趣;逐步对古城的业态进行调整,完善古城区旅游小街、小巷规划,做到“一街一景,一巷一主题”。

  ㈡关于进一步加大城市公厕建设和管理力度的建议 

  城市公厕的建设和管理,事关每位游客、事关城市形象,但是,我市城市公厕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城市公厕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有的公厕建成后未对外开放,有些公厕无指示牌,有的公厕管护较差,内部设施破损,卫生差,农贸市场公厕简陋,无明显指示标牌,部分公厕外观设计与城市品味不相符。

  建议:加大城市公厕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对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公厕,应加快速度,尽早向公众开放,所有公厕应按照旅游城市标准规范指示标牌,方便游客和当地群众;对已建成开放一段时间后又关闭了的公厕进行调查清理,完善后向公众开放;进一步加强公厕管理,明确管理主体,落实责任,确保设施完整、卫生清洁。

  为缓解当前公厕紧张矛盾,建议将具备开放条件的机关单位的公厕逐步有序向社会开放,对农贸市场内的公厕进行改造提升,方便群众。

  新建公厕的设计要与都江堰市的旅游文化内涵和城市风貌相结合,与周围的景观相融合,使其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㈢关于积极引进高等院校进驻我市,促进我市建设发展的建议 

  都江堰市曾经是一个大中专院校比较集中的地区,大中专院校对都江堰城市文化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过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原有的大中专院校先后搬离了都江堰。积极引进高校到都江堰办学,鼓励现有高校做大做强,提升都江堰文化、科技水平,对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恢复都江堰人气,拉动都江堰消费市场,带活都江堰房地产市场,是目前工作的一个重要选项。

  建议:成立工作机构,由市领导牵头,由市教育局、投促局、规划局、国土局、建设局、发改局等部门组成引进高校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制定引进高校的工作目标计划,针对引进高校制定出台相应的相对稳定的优惠政策及其相关的配套政策;积极引进3—5所省内或省外、国外知名度较高的高等院校,力争在3—5年内基本完成高校引进任务,同时对都江堰市原有高等院校给予政策倾斜,将都江堰校区作为其主校区发展,鼓励其在都江堰市做大做强。

  ㈣关于加强我市政务环境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通过加强政务服务和作风建设,实现了我市政务环境的改观,但是在一些部门中,仍然存在作风飘浮、效率低下、以权代法、脱离群众、与民争利等问题。

  建议:高度重视政务环境的优化,增创发展新优势;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行主办部门负责制,提高服务效能,推行服务承诺制;推行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规范行政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规范行政执法检查和处罚行为,为企业创造宽松的生存环境;强化监督检查,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民主评议,加大对以权谋私的人和事的查处力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㈤关于进一步提升出租车建设运营管理水平的建议 

  目前我市的出租车运营过程中存在出租车数量偏少、出租车驾驶员的法制意识欠缺、安全意识淡薄,服务态度较差、言行举止不文明,部分出租车车况较差、存在带故障行驶的现象,部分出租车存在不按规定打表计费、拒载、强制性拼载等问题。

  建议:主管部门要调研出租车市场状况,摸清供需关系,按一定增量投放市场,缓解“打的难”的矛盾;加大培训教育工作力度,加大对违法车辆和驾驶人员的整治查处力度;根据市场需求,推广使用手机打车软件和出租车移动支付终端。

  ㈥关于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的建议 

  我市的产业扶持资金管理,行业主管部门间未建立协调机制,政策制定未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和评估流程,没有建立对存量的工业企业产业扶持政策,没有重点突出集约环保型工业的扶持方向,对产业扶持资金的使用缺乏制度约束,已享受产业扶持的企业占用政府资源,未履行合同,产业扶持资金发挥的撬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建立统一的产业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制度,缺乏对扶持资金的来源、使用范围、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以及资金的管理监督。

  建议:完善各项制度,做好项目扶持计划,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建立产业扶持准入的实施细则及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扶持资金的管理和督查,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完善产业扶持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和跟踪管理机制;做好对享受产业扶持的项目基础信息的共享,摸清和掌握总体规模,增加政策执行可操作性,完善相关制度,保证地方财力稳定增长;应重点考虑财政状况、项目建设进度、项目投产后的带动性、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率等因素,合理细化完善现行政策,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用好优惠政策,盘活存量企业,控制星级酒店的扶持规模。

  三、一般提案 

  ㈠工业类 

  加快都江堰工业建设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我市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助推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经开区建设、改造和提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引进企业的手续办理,促进企业尽快投产达产。

  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贷款难问题,加大对本地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我市服务业,推进我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商贸业个体户“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助推国际旅游城市建设。

  ㈡农业类 

  提升都江堰猕猴桃产业,加大品种改良和品种更新,加快龙头企业的引进和专业市场的建设,建立包括猕猴桃在内的全市生态农产品认证体系。

  加快发展林盘经济,积极推广新型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加快家庭农场实践与政策创新,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快速提高农民收入。

  积极争取省和成都市对我市进行生态补偿,大力加强水利基础实施建设,对沙沟河等因7.10暴雨损毁河堤进行永久性恢复,进一步加强白沙河等的清理和河道疏浚工作,加快对环山渠、黑泥湾等的综合区域治理,最大限度的防止次生灾害对区域发展造成新的危害。

  ㈢旅游类 

  强化生态优势,提升都江堰旅游业品质,整体规划从紫坪铺水库至岷江大桥的岷江水体及两岸山体,建设以山水为主题,以都江堰景区为核心的特大型综合山水旅游区;

  挖掘优势旅游景点资源,利用都江堰九河十八岸的优势,加大城区沿河两岸景观形态品质及功能提升工程,把都江堰市城区打造成“东方威尼斯”;大力发展古城、乡村旅游,推进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积极筹建西区自驾游综合服务枢纽,加强旅游产品定位创新,加快旅游相关产业发展。

  利用虹口独特的自然优势,打造都江堰的温泉小镇,建设高山滑雪场,推动虹口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改革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尽快成为上市公司;夯实都江堰市旅游从业人员个人素养、专业技能,做好我市旅游商品研发营销工作,整合资源构建全域旅游信息化营销网络,将高科技技术与优质旅游资源融合,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城市形象。

  ㈣交通类 

  加快鲤鱼沱大桥建设,缓解金马河交通压力,尽快重建安龙镇大乐老场镇东方红大桥,将青城前山至后山的交通组织进行提升改造,缓解这些地区交通不畅的现状;对彭青线和沙西线等我市主要交通道路的摩托车、电瓶车行驶进行整治,坚决制止违法违章驾驶行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加快对玉堂至青城山环山旅游公路高品质打造和提档升级,进一步修复完善蒲虹公路基础设施,加强沙西线、驾青线、天府大道等主道路沿线边沟环境治理,规范106线、沙西线等道路绿化带,尽快在柏条河两岸沿河道路设置交通指示灯,合理的提高省道106线(青城山镇绕场线段)、灌温路等路段的限速,充分发掘道路的潜能和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改进城市公交车站,安全、合理的设置公交车站台,开通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到市区公交专线,在城市公交推行金融IC卡;加强支线道路交通管理,加强对我市城乡公交运营管理,统一管理我市公交客运市场。

  进一步规范客运出租车收费和车载电台管理;加强驾校监管,规范教学行为,提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㈤科教文卫体类 

  加快青城洞经古乐的发掘运用,制定洞经音乐品牌化战略,实现旅游品牌再创新。

  开通都江堰市旅游专业频道,大力推介都江堰旅游及文化;建立水文化科技馆及科普模型;盘活现有场馆资产,充分发挥文化场馆应有功能,服务“品质城市”建设。

  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主阵地作用和团市委的在青少年队伍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深化服务高校意识,加强与高校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在市公立幼儿园开设假期班,为教育体制改革作出表率,解除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培育和引进高品质教育资源,加大我市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力度,进一步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工作,有效缓解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的矛盾。

  建立“双向转诊”考核机制,建设联通上下级医院和社保、商业保险公司等服务机构的全市医疗卫生系统数字化平台,系统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尽快启动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成立都江堰市各医学专科学会及医师协会,科学化解医疗纠纷;高度关注实施“单独2孩”政策可能出现的出生人口增加,做好应急预案,化解生育短期堆积。

  ㈥城市规划管理类 

  认真思考都江堰市城市定位及其功能分区,对全市进行主体功能区细分规划,进一步完善国际旅游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都江堰4G网络基站布点,加强公共及公益设施管理。在实施城市邮票绿地工程中注重文化体育功能配套,尽快恢复太平街中段节点广场建设,加强西街消防管理和增加亲水平台设施,提高市区人行道路面铺装强度;加快推进都江堰古城区危旧房屋改造,整治蒲阳河南路中段杂乱临建,为蒲阳河边居民区铺设排污管线,改变蒲阳河岸脏乱差的现状。

  加快推进滨江新区建设,加快青城山镇太极岛项目促建工作,将蒲阳镇纳入主城区统一规划建设管理。

  加强我市公益广告建设和管理,强化国际旅游城市宣传。

  加强对广场舞噪音扰民管理,加快汽车站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洗车业管理,加强我市道路停车场收费管理,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综合治理。

  在都江堰市城区老旧院落实施安装用水计量“一户一表”工程,加强水质监测和供水管理,在水压不足地方修建加压站,保障居民正常用水。

  ㈦其他经济类 

  调整都江堰市商业街业态,规范都江堰南桥餐饮特色一条街,打造柏条河商圈,大力发展河岸经济。

  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力度扶持本地建筑企业发展,推进我市具有规模的商贸业个体户“转型升级”,助推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实施闲置商铺招商补贴,着力发展我市服务业。

  ㈧社会管理类 

  设立党、政领导接待日制度,减少并限期取消非编机构(科室),支持群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村民议事会规范化建设工作;加强干部作风督察工作,简政放权,缩短办事流程,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房地产开发项目报建到验收全过程行政审批(备案)和收费各环节,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加快制定地方公务用车改革的具体措施,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变更监管,落实我市国有公司监事会制度。

  强化社区矫正人员管理,关注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和廉租房制度建设,督促乡镇解缴五保对象护理费。

  将市区内高铁站名改名为“灌县古城”站,落实投资商(企业)享受本市市民景区门票待遇的优惠政策。

  为农村拆迁安置房办理产权证,尽快办理房地产企业灾后报建费用和税金本级财政留存部分补助事项。

  提升都江堰市社区网络服务能力,纠正已经建成但被挪作他用的公共场馆,大力推进社区养老,加快养老产业发展。在全市农村推广柳街镇散居院落环境卫生和社会管理综合整治经验。